报名咨询电话

0357-2682738-2682063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疫情防控 >

传染病疫情防控应尽快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作者:张帆来源:《城市规划》时间: 2020-02-24 人气:

      在常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中,主要考虑“地震、火灾、洪水、风灾、地质破坏” 五大类灾害,这也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求必须纳入考虑的内容,另外还有我国特色的人防规划。传染病疫情在防灾减灾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中都少有涉及,因为传统的经验认为这部分内容似乎不能称之为灾害,并且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不太紧密。但从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看,未来的城市规划在这个领域必须要补课了。从单次灾损和灾害发生的频率来看,近20年来,频繁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对于城市的危害已经不亚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两方面都相当惊人。灾损与致灾因子强度、承灾体脆弱度、承灾体暴露度正相关,与应急响应能力负相关,这是适用于所有灾害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内容。
      关于致灾因子强度,城市应严格控制传染源的隔离处理,国土空间规划中强调全域管控,未来在规划编制中,应对城市集中建设区及周边农业生产空间中的大规模、高密度动物养殖、交易场所的选址加强论证,设定邻避要求、卫生隔离要求,对其污水排放、通风净化等相关标准开展研究并颁布相应法律法规。
      承灾体脆弱度体现在城市本身的抗病能力和人本身的抗病能力上。在城市发展史上,19世纪的霍乱疫情直接推动城市建立了符合现代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城市建设的水平时至今日,交通工具的不停升级大大促进了城市内部以及城市间人和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城市的经济效益无疑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但同时对传染病的控制却十分不利。特别是飞机、高铁、地铁等密闭空间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了复杂的病毒细菌的交换空间。以地铁为例,这种集约高效、复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交通工具,其优点数不胜数,但缺点是人员密集且终年不见天日。城市规划应当着手研究如何补公共交通工具的防疫短板。如适当缩小乘车人员流动范围、在非紧急情况下应关闭车厢之间的通道、尝试探索分区通风的模式,以及站点入口处负压净化的方式等等。
      承灾体暴露度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密度上。很多城市经济学、地理学方面的学者都认为北京的人口密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但从防灾的角度来看,人口密度过大对于多个灾种的防灾减灾以及救灾都是不利的,2003年SARS疫情时香港淘大花园就是典型的案例。至少要在布局上大集中小分散,通过河流绿带等分隔防灾分区,避免绵延成片,在这一点上,北京的两道绿化隔离地区和楔形绿地应当坚守。
      关于应急响应能力,在这次新冠疫情处置中,疾控中心的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今后有必要在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中,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相关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应急床位的拓展也要有相应的规划和预案。这一点要充分考虑平灾结合的要求。以色列北部大城市海法的郎邦医院,有地下三层、共1200个停车位,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0min内转变为2000个床位。停车场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了适应医院需求的通风和过滤系统、背景照明和手术用灯光,以及天花板悬吊的手术用附件等等设施。我国有比较完整的人防规划体系,其中也有医疗救护工程和物资储备库系统,应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保障灾时、战时的迅速功能转换,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转引自《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张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doi】10.11819/cpr20201612v 
【知网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1.1757.008.html
 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网址栏复制搜索此链接 或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