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咨询电话

0357-2682738-2682063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校园文化 > 精神文明 >

点滴心灵氧吧(第二十六期)

作者:admin来源:未知时间: 2019-08-24 人气:

点滴心灵养吧(心理咨询)

(第二十六期)

点点滴滴做,做点点滴滴!

心理咨询中的经典的共情失误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但有些咨询师常常会使用一些经典的失误的共情表达:

1.“我了解你的感受”或“我理解”。

对于这种表达,来访者可能会怀疑,也可能会推理:“ta真的了解我?”“ta经历过我经历的,那ta该接受治疗,而不是治疗师。”

2.“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来访者可能会表示怀疑或要求你详细叙述你的经历,角色突然转换了。

3.“天哪,那一定很糟糕。”

来访者有时对事件的伤害是模糊的,如果专业人员说是“糟糕的”,会产生有害的效应。此处重点是你是在追随来访者的情绪体验,用更好的共情反应换掉“一定是”的评判和“天哪”的感叹(例如,“听起来,所发生的事情让你感到相当糟糕。”)。

4.“唉,你真可怜”或“真可怕,你能经受这些,你一定是个坚强的人。”

这些表达了同情,也给出了评价,可能会终止来访者对模糊感情的探究和理解。

作为咨询师你是否走入过这样的误区,敏感的来访者会夸大一下微小的细节做出消极反应。当然咨询师也可以注意细节,从非指导的角度,通过语调、面部表情和情感反应传达共情,效果往往比公开的支持和同情更有利。

版权说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